当前位置:主页 > hth会体会体育
产品目录

Product catalog

  • 2017
    12.25

    超细粉体产生团聚的原因

    超细粉体产生团聚的原因:一、静电力:矿物材料在超细过程中,由于冲击、摩擦及粒径的减小,在新生超细粒子的表面积累了大量的正电荷或负电荷。由于新生微粒的形状各异,及不规则,新生粒子的表面电荷极易集中在颗粒的拐角及凸起处。这些带电粒子极不稳定,为了趋于稳定,它们相互吸引,尖角处互相接触连接,使颗粒产生团聚,此过程的主要作用力是静电力。二、矿物材料在粉碎过程中,吸收了大量机械能或热能,因而使新生的超细颗粒表面具有相当同的表面能,粒子处于极不稳定状态。粒子为了降低表面能,往往通过相互聚...

    查看全文
  • 2017
    12.25

    超细颗粒的界面特性

    一、超细颗粒表面的不饱和性矿物粉碎时一般是沿着结合力zui弱的方向断裂,形成断裂面。断裂面一般平行于晶格密度zui大的面网、阴阳离子电性中和的面网、两层同号离子相邻的面网,或者平行于化学键力zui强的方向。因此,颗粒表面的不饱和键的强弱直接取决于矿物的晶体化学特征,如晶格类型、断裂面方向等。二、超细颗粒的表面活性随着超细颗粒变细,完整晶面在颗粒总表面上所占比例减少,键力不饱和的质点(原子、离子)占全部质点数的比例增加,从而提高颗粒的表面活性。超细粉碎后,颗粒表面的台阶、变折、...

    查看全文
  • 2017
    12.25

    超细粉体的团聚定义

    超细粉体的团聚是指原生的粉体颗粒在制备、分离、处理及存放过程中相互连接形成的由多个颗粒形成较大的颗粒团簇的现象。超细粉体容易团聚,因此,粉体的分散性与其超细粉碎、精细分级、输送和储存及粉体的应用性能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一般来讲,粒径为1-100μm之间的粉体为微米粉体,0.1-1μm之间的为亚微米粉体,1-100nm之间的为纳米粉体,而将粒径小于10μm的粉体称为超细粉体。超细粉体又称纳米粉体,是指粉体的粒度处于纳米级(1~100nm)的一类粉体。超细粉体通常可以采用球磨法、...

    查看全文
  • 2017
    12.18

    微液法超细粉体表面包覆原理

    微乳液法微乳液是2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形成的热力学稳定、各向同性、外观透明或半透明的溶液,其分散相的粒径为l0~100nm。微乳液包覆法首先通过W/O(油包水)型微乳液提供的微小水核来制备需要包覆的超细粉体,然后通过微乳聚合对粉体进行包覆改性。与其他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相比,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材料具有以下特点:①粒径分布窄且较易控制;②由于粒子表面包覆一层(或几层)表面活性剂分子,不易聚结,得到的有机溶胶稳定性好,可较长时间放置;③在常压下进行反应,反应温度较温和,...

    查看全文
  • 2017
    12.18

    沉淀法和非均相凝聚法超细粉体表面包覆原理

    沉淀法沉淀法是向含有粉体颗粒的溶液中加入沉淀剂,或者加入可以引发反应体系中沉淀剂生成的物质,使改性离子发生沉淀反应,在颗粒表面析出,从而对颗粒进行包覆。沉淀反应包覆往往是在纳米粒子表面包覆无机氧化物,可以便捷地控制体系中的金属离子浓度以及沉淀剂的释放速度和剂量,特别适合对微纳米粉体进行无机改性剂包覆。非均相凝聚法非均相凝聚法是根据表面带有相反电荷的微粒能相互吸引而凝聚的原理提出的。如果一种微粒的直径远小于另一种电荷微粒的直径,那么在凝聚过程中,小微粒就会吸附在大微粒的外表面形...

    查看全文
  • 2017
    12.18

    溶胶−凝胶法超细粉体表面包覆方法的原理及优点

    溶胶−凝胶法采用溶胶−凝胶法包覆的工艺过程是:首先将改性剂前驱体溶于水(或有机溶剂)形成均匀溶液,溶质与溶剂经水解或醇解反应得到改性剂(或其前驱体)溶胶;再将经过预处理的被包覆颗粒与溶胶均匀混合,使颗粒均匀分散于溶胶中,溶胶经处理转变为凝胶,在高温下煅烧得到外表面包覆有改性剂的粉体,从而实现粉体的表面改性。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包覆复合粒子具有纯度高、化学均匀性好、颗粒细小、粒径分布窄等优点。且该技术操作容易、设备简单,能在较低温度下制备各种功能材料,在磁性复合材料、发光复合材料...

    查看全文
  • 2017
    12.18

    超细粉体表面包覆机理

    由无机超细粉体表面包覆形成的新粉末是一种壳−核结构的复合粉末。包覆机理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1)库仑静电引力相互吸引机理。这种观点认为,包覆剂带有与基体表面相反的电荷,靠库仑引力使包覆剂颗粒吸附到被包覆颗粒表面。2)化学键机理。通过化学反应使基体和包覆物之间形成牢固的化学键,从而生成均匀致密的包覆层。包覆层与基体结合牢固,不易脱落,但需要基体表面具备一定的官能团。3)过饱和度机理。这种机理从结晶学角度出发,认为在某一pH值下,有异相物质存在时,如溶液超过它的过饱和度就会有大量的...

    查看全文
  • 2017
    12.12

    共聚维酮对硫酸氨基葡萄糖粉末得率的影响

    共聚维酮对硫酸氨基葡萄糖粉末得率的影响:共聚维酮添加量为0到1%时,产品喷雾干燥得率随着共聚维酮的增加而增加,末添加共聚维酮的样品的得率仅为58.45%,添加1%的共聚维酮,产品得率增加到86.82%。但当添加量超过1.0%时,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得率反而有所下降。原因可能是共聚维酮有粘结性,添加量过大时会使产品粘度增大,容易粘壁,得率下降,所以添加不宜太多。

    查看全文
共 3676 条记录,当前 406 / 460 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跳转到第页 

扫一扫,加微信

版权所有 © 2025华体会(hth)网页版在线
备案号:京ICP备2024080360号-1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管理登陆 sitemap.xml

Baidu
map